稻米文学 > 古代言情 > 小知县 > 第71章 第 71 章
    裴家赶在朝廷派来知县之前,强行捡起之前的旧例,硬是凭空弄出来个县令。


    目的自不用说,便是跟新知县打擂台。


    纪炀来的时候,这裴县令才上任一个多月,可见刚得了汴京的消息,这边着手动作,也是厉害。


    不过纪炀这会坐在公堂之上,只觉得这位裴县令坐立难安,特别是面对韩潇的时候,整个人都要埋地里了。


    这场面跟方才碰面的剑拔弩张实在不同。


    纪炀看看韩潇,又看看这位裴县令,开口道:“你们认识?”


    韩潇皱眉,想不出来。


    裴县令才小声道:“我以前在韩家私塾里读过书。”


    还是韩潇负责起居的仆从想起,低声道:“他是裴家分支的小子,也是唯一一个能坐下读书的裴家人。”


    这个形容让纪炀险些失笑。


    唯一一个能坐下读书的裴家人?


    所以找了他来当县令?


    而且因为韩潇当过他的夫子,所以本能对夫子心生畏惧?


    可纪炀看他身子孱弱,面色苍白,不像个能顶事的。


    等纪炀把目光放到旁边的刘县丞身上,似乎一切都明白了。


    真正主事的并非裴县令,而是这位刘县丞。


    没错,这太新县刚成立没几个月,县丞县尉一应俱全。


    听得纪炀身后玉县丞,凌县尉都微微挑眉。


    而太新县的衙门成员也有意思。


    分别是裴县令。


    刘县丞,鲍主簿。


    对应中间有兵的裴家,左边有钱的刘家,右边有粮的鲍家。


    这会两两对立,竟然有些真假衙门的感觉。


    但不用问,对方的理由必然充足。


    那便是三县合一县,朝廷又没派过来人,衙门公务总要有人做,所以禀报灌江城那边的长官,临设这些人员。


    至于怎么疏通那边的关系,就不用多说,他们几家在此深耕多年,这点人脉还是有的。


    没想到刚来太新县,就遇到这样的事。


    纪炀没有对方想象的慌张,只是道:“本官没来之前这段时日,辛苦大家了,今日某虽刚到,请诸位去酒楼宴饮,以表心意。”


    裴县令听到这话觉得不对劲,刘县丞反应过来,新知县一来,竟然反客为主?反而要宴请他们?


    “知县大人是朝廷派来的差遣,我等作为本地人怎好劳烦。还是我们安排吧。”刘县丞说罢,看看旁边的鲍主簿,“鲍主簿,你说呢?”


    鲍主簿扫视一圈,显然异常沉默,最后点点头。


    纪炀见他们三人表情不一,心里已经有了成算,挥手:“算了,那就不麻烦了,今日刚到,等本官安置过后,再与诸位闲叙。”


    纪炀看看身后平安:“行李安置妥当了?”


    平安立刻道:“已经拉到县衙后院,寻了个居中的院子,想必那应该是知县的主院。”


    知县作为朝廷差遣来的官员,身份自然不同。


    平安的回答也在佐证这一点。


    主院?


    刘县丞连忙上前:“知县大人有所不知,那院子已经拨给裴县令了,已经有人住了。”


    纪炀回头看他,居高临下扫视这人,似笑非笑道:“拨给裴县令?你拨的?身为八品小官,还有权过问长官的事宜?”


    “怎么?本官同裴县令,都要听你指派?”


    刘县丞后退半步,没想到新来的知县竟然在这时候发难。


    不过他作为低一级的下官,确实不能用拨这个词,好像衙门全听他的一样。


    但太新县衙门!


    不对,以前的裴县衙门!确实都听他的了!


    来多少知县又有什么用,还不是听他这个刘县丞的!


    三县合一的时候,他还高兴过,毕竟三个县里面,只有他经验最丰富。


    裴家是个没脑子的,这会打架。


    鲍家胆小怕是,还不是他来管?


    可上面竟然说,朝廷会派人过来,等打听完消息,派来的竟然是个伯爵公子。


    那种在汴京娇生惯养,出去做了两三年差事的,就能成事?


    他在潞州那边是不错,但这里是灌江府!人情比潞州复杂一万倍!


    听说还是得罪皇上,这才送到这。


    但现在跟新知县一照面,刘县丞本能觉得不好。


    眼看为县衙主院的事要争起来,韩潇适时开口:“裴县令,你觉得主院该谁住?”


    在场的人心知肚明。


    看似在争主院,其实在争衙门的位置。


    那不单单是个主院,更是太新县权利顶层的代表。


    作为裴县令之前的夫子,韩潇开口,裴县令已然有些慌张,他本就是被强推上来,在这一个多月,刘县丞并不让他打理任何事情。


    本就不安,又被刘县丞想办法挤兑,成了有名无实的县令,这会遇到先前的夫子,自然半句话说不出。


    玉县丞见此,笑着道:“既然裴县令同意,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。知县大人也累了,有事明日再商议。”


    说着,玉县丞带着其他人齐齐行礼,明显对裴县令很尊敬,但谈笑间,已经成了裴县令同意搬出主院。


    来这太新县不到半个时辰。


    新知县的事已经传到太新县三家耳朵里。


    其中裴家的监工被捆了扔到他们家门口,又被问太新县是不是裴家做主。


    然后衙门的刘县丞被新知县反问一句衙门是不是他做主。


    鲍家的并未出头,跟之前一样神隐。


    三家里面落了两家面子,只有鲍家并未有任何动静。


    这个消息让不少人暗地嘲笑,可又带了一丝惊慌。


    新知县看起来底气十足。


    他是不是有什么后招?


    难道说,就是单纯的初生牛不怕虎?


    不知道这里的凶险?


    他不知道,韩家不知道吗?


    韩潇那个胆小怕事的,竟然还帮着他说话?


    他们哪来的底气?


    纪炀一边让人收拾东西,一边道:“虚张声势自然有用,我最大的依仗,便是汴京皇上直接派来。”


    这就是他,还有隔壁今安县知县跟之前知县不同的原因。


    之前还是吏部任命,常规派遣。


    但他跟今安县的新知县。


    一个算是林家一派,过来□□的。


    另一个则由梁王送过来,想要实行梁王的想法。


    两边各自有靠山不说,各自又是皇上召见,皇上点拨。


    有这两层身份,便跟之前知县不同。


    有这样的依仗,他没道理不用。


    太新县承了原来裴县的旧县城,这院子其实崭新得很,可见以前也没什么人住。


    这里面裴县令的东西也极少,不到半个时辰,已经塞满纪炀等人的物件。


    纪炀看看这院子,随手又写了五斗院三个字,算是当做小院的名字。


    当初扶江县的主院便是这个名字,如今牌子一挂,跟着纪炀的众人都有些熟悉感。


    不过这个院比扶江县那边大上不少,共有八个房间,算是两进小院。


    纪炀跟林婉芸自不用说,占了一间,隔壁两个小房间,有素竹带着江乖乖,平安跟卫蓝做近卫。


    剩下玉县丞,凌县尉一间,韩潇单独住一间,他的两个仆从,一个负责起居,一个懂医术,这两位一间。


    就这还能腾出两个房屋用来做书房。


    书房先被整理出来,林婉芸便道:“你们先忙,外面我们来收拾。”


    虽说刚到太新县没多久,但大家都没休息的心思,还有许多事要做。


    林婉芸带着人收拾小院,准备饭食。


    书房里则有纪炀等人谈事。


    眼看五姑娘哄年纪小的乖乖睡觉,又去收拾东西,纪炀才收回目光。


    此时书房里,纪炀,韩潇,玉县丞,凌县尉,卫蓝,平安。


    除了韩潇之外,都是老搭档了。


    现在分析的,就是太新县的情况。


    韩潇道:“以前的三个县,从未有过什么县令。基本都是当地几家把持衙门,知县说话不管用,来了便直接架空。”


    “这次能想到扶个县令上来打擂台,不像是。”


    “不像是裴家手笔?”纪炀道。


    韩潇点头:“裴家想不出这样的法子。”


    方才纪炀也听了,裴家选了半天,才选了一个旁支的裴家人出来当县令,那话怎么说的?


    裴家唯一一个能坐下安心读书的人。


    可能知道县令跟知县能并存的人,不说饱读诗书,但至少对衙门的事必须十分熟悉,这才能有这种主意。


    裴家自不可能。


    “是刘县丞,刘家。”纪炀道,“应该是他家的主意,而且可以推裴家出来,做挡箭牌。”


    而他作为县令的副手,把控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县令,再简单不过。


    新知县一来,首当其冲的更是这位县令。


    而刘家则可以躲在后面,当个幕后之人。


    只能说这里面全是算计。


    梳理下来。


    其实事情已经清晰明了。


    如同朝廷那边猜得一模一样,三县合一,那三个地方就不会如之前那般铁桶一块。


    这刚和起来,他们内里就已经有了争斗。


    之前的三个县衙全都撤了,不复存在,成立了新衙门。


    三家都往新衙门塞人。


    裴家作为武力担当,看着最为厉害,所以他们的人当了新衙门的县令。


    刘家最为阴损,做了新衙门二把手当县丞。


    鲍家最低调,可当了主簿,掌管太新县的户口钱粮。


    其实裴家未必不知道刘家要推他们出去当个领头的。


    但他家必须站出来。


    谁让新衙门设在他家地盘,他家要是不当这个县令,反而丢人。


    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局面。


    阴损刘家,不知从哪扒拉出来的条例,急忙忙设了个跟知县平级的县令,推了裴家来做。


    其他两家各自瓜分其他职位。


    想必下面的小吏捕快等人,也是三家人混杂。


    确保在新知县来之前,他们这三家已经占据新衙门,把太新县跟之前的三个县一样,成为三家囊中之物。


    等朝廷派人过来,最好他们已经磨合结束,又跟一样成为铁桶,让新来的人没办法插手任何事情。


    可惜纪炀早早就说过,要赶在年前来,不能拖到年后。


    朝廷之前好不容易撤了三个县,让他们合为一个,其实就是拆分重组。


    在重组的过程之踢掉混乱因子。


    如果让他们三家在重组过程中,三家自己商议好如何分配利益,等他们商议好之后,朝廷的人再来,那就迟了。


    朝廷的人便无法插手。


    现在的情况是,三家虽然勉强霸占了衙门。


    可新衙门跟太新县的利益划分还没结束,更没稳定。


    刘家野心勃勃,想当衙门的真正一把手。


    鲍家虽低调,但又想牢牢把持户口钱粮。


    裴家不用讲,这是他们的地盘,新衙门就设在他们裴县老衙门上面。


    等纪炀说完之后,笑道:“所以,这是好事。”


    “刘县丞不是扶持县令吗,我们也扶一把。”


    ???


    我们也扶?


    这人跟您平级!


    纪炀笑着道:“平级怎么了,他从未处理过政务,眼看那位刘县丞也不会教他,鲍主簿也不像能帮忙的。这人我们自然要争取过来。”


    不过纪炀好奇问道:“韩家主,以前裴县没有处理政务的人吗?为何选了个他?”


    韩潇哭笑不得:“他家全是兵将,账册一塌糊涂,甚至还找过我家来看。”


    “靠着武力维持罢了。”


    也就是说,完全不管庶务的。


    那他家跟梁王一定很有话题,都选择平推过去。


    至于账目一塌糊涂怎么过日子?


    那自然能过,反正没粮就问下面要,没钱下面给。


    只要他们日子过得舒心就行。


    不是每个地方的账目公务都能清清楚楚。


    一团乱麻的地方有得是。


    混乱也是一种体系。


    能运转就行。


    只是这种自我养成的体系,在融合到其他体系的时候,就会出现问题。


    现在三县合一,弊端便出来了。


    纪炀相信,有弊端的不止裴家一个,其他刘家鲍家,肯定有各自的问题。


    话说到这,众人心里一松。


    果然!


    跟着他们知县大人,总能迅速找出问题。


    既然已经了解此地的情况,那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?


    韩潇,玉县丞,凌县尉,卫蓝,平安,全都看向纪炀。


    “接下来,自然是了解太新县有多少百姓,有多少佃户,摸清这里的底细。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。”


    ???


    不管这三家???


    再说,把手伸到土地里,伸到百姓那,这几家会同意?


    他们分明已经把裴地,刘地,鲍地,当做自己的私产,动他们的私产,他们会同意?


    纪炀起身,翻翻皇帝给的舆图,笑道:“需要他们同意?”


    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。”


    “若不服,告我便是。”


    他们敢告吗?告了之后的结果只能是,堂下何人,为何状告本官?


    凌县尉皱眉:“可他们这种人,手上血腥无数,只怕您会有危险。”


    纪炀看看众人,大家担忧的问题显然一样。


    “若有裴家作保,其他两家能动我吗?”


    这,这自是不能。


    裴家旁的不说,武力肯定没问题。


    只是,只是咱们刚绑了人扔人家门口啊!


    韩潇立刻抬头:“裴县令。”


    “你说扶一把裴县令,原来是这个意思。”


    说来说去,又回去纪炀最开始答的那句话。


    扶持裴县令。


    刘县丞也在扶持,但看似扶持,却是架空。


    等他们刘家完全把持太新县衙门,那他家必然能挣得很多利益。


    既如此,他们就帮帮弱势的裴县令,至少让他们旗鼓相当才成。


    至于鲍家?


    鲍家就算看出来了,也会暗中帮一下裴县令。


    他家能看着刘家一家独大?


    他纪炀可不是来破坏这个家的,是来加入的。


    裴县令这人,他帮定了。


    刘家想要轻易拿走太新县衙门的管辖权,哪有那样简单。


    而裴家不管他帮忙的原因是什么,肯定乐见其实,毕竟这裴家自有傲慢。


    他们手里,可是有五千私兵的。


    这五千私兵,就是可以粉碎一切诡计的机器。


    所以裴家才不管什么勾心斗角,如果不符合自己利益,打过去就好。


    他们也不需要像朝廷那样计较当地生计,计较死伤百姓,没有忌讳跟约束的私兵,何尝不是一种灾难。


    刘家也是忌惮这一点,才会徐徐图之。


    所以前期来看,自己带着裴县令做事,那裴县令身后的裴家,只会保他们平安。


    不过说起私兵,今日还有人没见到。


    那便是此地的县尉。


    太新县的县尉跟扶江县那种只有两个兵的县尉不同。


    此处距离出关的关卡只有一百五十里。


    所以这里的县尉必然也是当地指挥使,手里兵马至少五百。


    这是韩潇知道,他毕竟在这多年。


    “因为是边关,此地县尉应该是朝廷兵部指派,跟本地没什么关系。他的手下人马有一千,全都在关卡城门处轮换驻守,一般不回衙门的。”


    韩潇说的,跟纪炀在朝廷听的消息一致。


    说到底,内里知县庶务这种也就算了,涉及到边域,涉及到最后一道防线,朝廷安插的还是自己人。


    那地驻守的县尉,带一千兵士轮换驻守。


    平常还好,有敌人入侵便会去寻当地的裴家,加上裴家五千,或者再召集一万。


    那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

    前年年末兵乱,也是这么做的。


    可想想都知道有多苦。


    身为县尉跟指挥使,手里兵马还没当地豪强的人多。


    估计平时没少受欺压。


    纪炀心底一沉,其他还好,只是这关卡守卫的兵士们,只怕会比其他人更加不好安抚。


    他们守在边域第一线。


    那处的风霜寒苦,再加上关外的古博国时不时的冷箭。


    希望他带来的东西,能让兵士们好受些。


    聊到这,外面饭食已经做好。


    等大家吃过饭,好好睡一觉,明天还有许多事要磨呢。


    躺下之后,纪炀看着手上还沾了面粉的五姑娘,抬眼看看她:“后不后悔跟过来?”


    林婉芸立刻摇头:“怎么会,还挺有意思的。”


    纪炀看着她笑:“休息吧。”
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纪炀起来练剑的时候,林婉芸也迷迷糊糊起来。


    纪炀见她有兴趣,干脆带着她一起练。


    危难时候,这是保命的东西。


    天蒙蒙亮。


    太新县五斗院里,纪炀林婉芸练剑,凌县尉带着江小子练枪法,卫蓝摆弄官刀。


    韩潇推门的时候直接呆住。


    这是知县的院子,还是练武场啊。


    不过活力满满的一天就此开始。


    纪炀擦擦身上薄汗,吃过早饭直接换了官服去做事,看起来神采奕奕。


    纪炀不算白皙,但走到县衙里面,整个人便显得格外不同。


    虽说赶路一个多月,依旧要比当地人贵气很多,看着英俊清爽,气宇轩昂。


    这身姿对上不自信的裴县令,说是倍杀也不过分。


    裴县令原先在家中时,其实也没这样事事不自信,只是被推上来当县令之后,又被刘县丞换着法地打压,所以时常惊惧怀疑自己。


    别说处理政务了,连多说几句都要看看刘县丞的脸色。


    比如纪炀今日询问几个方面去年税收情况,裴县令自然一问三不知,眼神全在刘县丞身上。


    纪炀见此,收起卷宗,笑着道:“既如此,那就请刘县丞整理之后交到玉县丞手中,我同裴县令看过之后再说。”


    一句话,已经把所有人的层次分出来了。


    刘县丞整理,交给玉县丞。


    最后到纪炀跟裴县令手中。


    其中意思,已经不用多说了。


    刘县丞直接抬头,在刘县,在太新县久居“高位”的他。


    什么时候被这样说过?


    即使刘家的家主,也对他十分客气。


    纪炀来这不到一天时间,把他直接排到太新县衙门的第四位?


    同是县丞,比玉县丞地位还低?


    连裴县令这个傀儡都在他之上?


    再多的纪炀也不想多问,先不说他对太新县情况本就有数,在汴京那么多资料不是白看的。


    不仅他知道,玉县丞凌县尉都知道。


    而且现在问不出什么,得来的东西要有一分是真,那都是他赚了。


    假数据也有假数据的好。


    再假的东西,也要有个依据,能透着东西看几分出来。


    裴县令跟鲍主簿也看了看纪炀。


    两人感觉又有不同。


    鲍主簿表情不多,依旧沉默。


    而裴县令则有些不敢相信。


    他跟纪知县一起看?


    难道纪炀不是专权独断?对他这个抢权的人竟然如此大度?


    只能说,太新县的旧人们,现在满肚子疑惑,很多问题都找不到答案。


    所以只能盯着纪炀,想看看他到底什么想法。


    这事过后,鲍主簿很快让人传信回鲍地,让家主决断。


    裴县令犹豫再三,做了同样的事。


    只有刘县丞还带了些自负,想再试探试探。


    等无关紧要的杂事处理完,纪炀笑着对裴县令道:“裴大人,你对此地熟悉,能不能带纪某走一走,也好先了解裴地?”


    今日是昌盛三十五年十月的最后一天。


    也是纪炀来这里的第一天。


    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剑拔弩张,只有纪炀和和气气的处理好事情,然后邀请同官服,同品级的当地县令在此地转一转。


    当初县令,知县,这两个职位为何并存?


    就是因为当朝的朝廷派自己的知县,来取代前朝的县令。


    前朝县令深知此事,更知道自己属于“前朝旧人”,只要好好交接,朝廷非但不会为难,反而会给予嘉奖。


    以后虽不能做官,但能做个富贵闲翁。


    这对前朝的县令来说,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。


    在朝代更迭中,能保全性命家人财产,还有什么不知足的。


    太新县情况不大相同。


    这里并非朝代更迭,只是权利转移。


    所以裴县令显得不尴不尬。


    他本以为纪知县会用更激烈的手段应对,甚至裴家也做好打算。


    没想到纪知县竟然真把他当七品官一样,政务一起处理,还要一起巡查?


    他在太新县当县令一个月,从未做过这样的事啊,都是刘县丞包办,再不行还有鲍主簿。


    作为裴家唯一一个念过书的,裴县令知道那两个的意思。


    但他们裴家向来玩不明白这些弯弯绕绕,所以干脆不管,但能掺和,能学到怎么管政务,难道他不想做?


    肯定想啊。


    纪炀的态度让裴家暂时放下暗中的刀枪,连昨天帮了监工也没说话,甚至大骂监工对知县不敬。


    纪炀跟裴县令从外面回来,就听到韩家探听到的消息。


    果然,三家凑一起,怎么会同心协力。


    如果真是一个个对付,确实会很费功夫,现在看来也还好。


    这次出去跟裴县令出去,纪炀对太新县情况了解更多,以前是看资料,现在实地观察,自然有很大不同。


    但有一点是一致的。


    太新县这三个地方,裴地,刘地,鲍地,基本上没有普通农户。


    就是像扶江县那样,单独一家一户的,特别少。


    大多百姓都没有土地,只能在这三家下面当佃户。


    这种佃户在扶江县隔壁的常华县也有,但那边的佃户权益至少还有保证。


    那地方的魏大人虽然一心升官,可有潞州城官员强压监管,当地乡绅也做不出太过分的事。


    而太新县这三个地方的乡绅豪强,跟之前流窜到扶江县的那几户人家一样,都是想方设法坑骗百姓手中土地。


    让普通百姓失去土地,成为自己家的佃户。


    失去土地的佃户,再没有监管跟强压,基本任人欺凌。


    这种情况也会让佃户本身没有劳动的想法。


    扶江县百姓有自己的土地,只要踏实努力,一年到来都有收获。


    可这些佃户不同,他们说是佃户,其实只是被雇来种庄稼,地里庄稼收成,五成交田税,四成是田租。


    剩下一成让人饿不死就行。


    除开这些。


    这些百姓除了要种庄稼之外,在裴地的百姓还要被奴役修路修工事。


    如果说修路修工事还好,毕竟是守卫自己家园。


    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,还有裴家的豪宅,裴家的别院,给裴家驱车赶马,打仗的时候当敢死队。


    这都在其中。


    而刘地那边,他们本就做走私的买卖,刘地的百姓就要帮他们赶车,搬运货物等等。


    修豪宅都是最基本的,这都不用讲。


    鲍地粮多,但也只是鲍家粮多,其他人都是他家的种田工具人。


    自己仓库满满。


    百姓还是那句话,饿不死就行。


    吃饱了还闹事。


    也有人问,为什么不反抗,先不说有监工的存在,再者能反抗的,早就去当山贼流寇了。


    否则这地方为什么那么多贼人。


    再者,更多百姓只是普通人。


    他们有家人,有孩子要照顾,他们跑了,家人怎么办?


    他们又没有自己的土地,对外面的世界更是全然陌生,只能日复一日被奴役。


    这种时候不能责怪受苦百姓,更应该把矛头对准那些恶人。


    怒其不争,也要看对方能不能争。


    纪炀对他们心存怜悯,一路走来甚是沉默,多是让裴县令说。


    很少有人能听裴县令说这么多话。


    其实他也是挑了好听的讲,只说大家的职责是什么。


    可纪炀还是察觉到里面的意思。


    不过也没反驳裴县令,只是淡淡听着,让裴县令根本察觉不出里面的意思。


    从裴县令出生起,此地便是如此,即使读了几年书,其实对此地的认识并不算多。


    更不用说从小没读过书,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百姓了。


    在怪异的世界里,你不怪异,那才是格格不入。


    从纪炀到太新县之后,基本都在跟裴县令一起看看这地方,两人只带了一个平安,但原本盗贼遍地的太新县,却显得格外安全。


    原因自不用说。


    等到五日后,按照纪炀原来的计划,应该去左边,也就是西边的刘地看看。


    但骑马过去,直接被一条河流拦住去路。


    裴县令道:“纪知县应该知道,我们三个县,乃至隔壁两个县,所有水源都是北边山脉流下,河道曲曲折折。到我们这边,便是从东到西,贯穿边域五个县城。”


    纪炀听此,开口道:“意思是,想要去西边刘地,有河流阻拦,往东去鲍地,同样也有河流。”


    “对。如今水还算小的,等到雨季,水会更大。”裴县令道。


    这种事,资料可没说啊!


    “那三个县的百姓如何来往?”


    “有浮桥可过,但浮桥危险,所以基本没什么交流。”


    裴县令其实不明白纪炀问这些做什么。


    但只要不是敏感问题,问了便答,这几日他跟着纪知县,在县衙已然是第二人,裴家对此十分满意。


    他终于接触到政务了!


    所以这会对纪知县也有些隐隐的感激。


    纪炀听着消息,却差点扶额。


    说好的三个县合并呢!


    只是县衙合并对吧!


    三块土地还因为河流没连接上,来往都靠浮桥,这怎么可能真正合并。


    太新县,路是不用修了,桥梁必须提上日程。


    只有把宽敞的桥修好,三个地方才会来往通畅,只有这样,才算真正融合在一起。


    否则永远不往来,永远都是那三家的私人地方。


    但怎么说服三家修桥,这是个问题。


    修桥的钱从哪来,又是个问题。


    他现在两袖清风,太新县这个刚成立的县,银钱还不如扶江县。


    等纪炀让裴县令带他去浮桥处看看,只见几百米的浮桥,看着颤颤巍巍。


    就这两头还有收费的老头,想要从对面的刘地过来,刘地的人先收钱,等好不容易踩着木板绳子到了岸边,裴地的人再收一次钱。


    古代很多地方过桥都要收钱,这也很正常。


    但收两遍的,还收的价钱不少的,那就少见了。


    纪炀看了一圈,等回到衙门,把修桥的事提上日程。


    但想来也知道,今年已经有些晚了,等到明年春,两座桥必须开工。


    他是没钱,但这地方有人有钱。


    吃了这么久的百姓血肉,也该吐出来。


    不过在修桥之前,还有一件事要办。


    十一月十五,纪炀算着日子该到了,带着裴县令等人往太新县城门外几十里地走。


    这让太新县所有人疑惑不解。


    新知县要做什么?


    他怎么让人那么搞不懂啊!


    来了之后,谁也不收拾,权利拿手里也不去用,除了打压刘家之外,其他什么事也没做啊。


    只是到处闲逛?


    这下好了,还带着裴县令直接出城了。


    怎么?


    你们要去灌江城逛街?


    别说大家疑惑,裴县令也疑惑。


    纪炀并未多说,他带着裴县令,只因为这位在,一些宵小不敢动手而已。


    即使动手,这位后面还有私兵跟着。


    眼看走出几十里地,纪炀听到前面有刀剑声,立刻快马奔过去。


    果然!


    是小伙匪贼在抢他的粮食!


    没错!


    纪炀的粮食!


    只见纪炀抽剑前去,身边的凌县尉,卫蓝自然也快马过去。


    说起来三人练习许久,这竟然是头一次实战。


    带着粮食过来的侯爷家孙儿井旭见有人来救,再看来人,惊喜道:“纪炀!你怎么来了!”


    这次再见井旭,只觉得他皮肤黝黑了许多,跟之前有许多不同。


    看来这一路实在辛苦。


    纪炀砍伤两人,那匪贼原本想还手,可他们这三人马强人手利落,但是马匹冲过来,都让他们承受不住力道。


    更不用说格外锋利的兵刃。


    小伙匪贼本就节节败退,又看到后面隐约有裴家人,这下什么也不说,直接收手逃跑。


    本以为遇到个肥羊,没想到肥羊带的家丁身手都不错,还有裴家人来救。


    难道这么多粮食,都是运到裴家的?


    匪贼们恨恨离开。


    留下喜极而泣的井旭抱着纪炀哭。


    “太难了,实在太难了,为什么你要来这鬼地方任职啊。”


    “还让我给你送粮食,没进灌江府还好,进到灌江府,这都是第三伙抢粮的人了!这都什么鬼地方!幸好路过潞州的时候,潞州知州还安排了兵士跟着,否则真要折在路上了!”


    井旭一边哭诉,一边给纪炀炫耀他带来的粮食。


    他辛辛苦苦,从扬州买来的粮!


    虽说有家里人帮忙,可真的很辛苦!


    其实纪炀也没想到,井旭竟然亲自押送,按照他的想法,以为井旭顶多去扬州买粮,运送的事并不简单,扬州要船运到潞州。


    期间找船,押送,都是问题。


    从潞州再到灌江府,更为艰难,就要陆运,要牛车拉,要人力扛。


    要过多少城镇,要过多少官道。


    很难想象井旭竟然会自己来,他家人也同意?


    井旭听纪炀敢这么问,嘿嘿一笑:“家里人知道我要帮你买粮,自然同意。但押送肯定不行,最后还是我祖父开口,说让我去历练历练。”


    说着说着,眼泪又要流了:“谁能想到太难了,真的太难了。”


    这模样让裴县令都有点想笑。


    等纪炀彼此介绍之后,井旭第一句便是:“县令?怎么还有县令?那你呢?”


    看吧,这才是正常人的反应。


    谁会像纪知县这样,不仅没有反应,还平和接受了?


    不仅裴县令不理解,裴家不理解,另外两家也不理解啊。


    纪炀笑:“本地情况不同,有裴县令在,更好上手。”


    这会说的,仿佛裴县令更重要一般,让他下意识看向纪炀,殊不知他的眼神已经带了些被上位者夸赞的高兴。


    其实纪炀也刚过十九生辰而已。


    他生辰过得低调,只有少数人知道,吃了顿饭就结束了。


    不过井旭过来,自然带了生辰礼来。


    纪炀谢过,又见他满脸沧桑,忍不住道:“你怎么把自己折腾成这样?”


    井旭没答,跟着井旭来的侯府管事邀功:“少爷心系伯爵公子的米粮,日夜兼程来的。这路上可吃了不少苦。”


    管事说着,其实慢慢欣慰跟夸耀。


    他们少爷终于长大了!


    此一行,谁还敢说少爷是纨绔!


    老侯爷也能放心啊。


    井旭察觉到从小看他到大的管事情绪,心里也是万分感慨。


    他有点知道,纪炀让他做事的原因。


    不让家里人失望,原来是这种感觉。


    其实纪炀真没想那么多,他只是觉得井旭家人脉广,这事好办而已。


    他这会出城往外走,就是来接粮的。


    带着裴县令也因为他姓裴,没想到真的帮忙解决匪贼麻烦。


    两边相见,一边说话,一边往太新县方向走。


    这再回去,路上可就安全了。


    纪炀赞许地看看裴县令,让裴县令也忍不住激动,他是不是被纪知县夸赞了?


    看来他还是有点用的!


    不过与此同时,另一个疑问升起。


    这几十万斤米粮,要送到哪?


    纪知县来太新县之前,还筹了这样多的粮食?


    作为裴家唯一的读书人,裴县令以前负责过裴家私兵的口粮,这么多粮食,足够五千人吃上二十天了。


    听着时间不是很长。


    但人多,私兵消耗也多,不吃饱了,谁给你干活,这可是卖命的活。


    五千人,每人每天三斤粮,二十天也要三十万斤粮草。


    看看这个数字,就知道为什么朝廷对他们养私兵不怎么管了。


    如果不让他们养,那就要官府自己来。


    这种消耗可不是一年半载,而是成年累月的。


    就算兵士们自己开荒屯田,但并不能全都自给自足,盔甲兵器战马军粮,全都是钱。


    所以有些边域自己的守卫力量也很重要。


    只不过太新县这边玩脱了而已。


    所以朝廷派他们过来补救。


    话又回到这些米粮上。


    其实押送物资过来的井旭也不知道这东西要做什么用?


    纪炀用这个施恩?给当地百姓?


    那也不够啊。


    以前井旭对几十万米粮一无所知,以为是很庞大的数字,真正见了米商们才知道。


    几十万斤,几百万斤,其实都是小数目。


    给当地百姓自然不够。


    纪炀笑而不语,等带着井旭进到太新县,井旭刚要说总算到了,他可以歇歇了。


    纪炀却又道:“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,你随我一起,咱们立刻出发,再西走一百五十里。”


    再走一百五十里?!


    这是要他命啊!


    而纪炀身边的凌县尉,卫蓝,平安以及赶来迎他们的林婉芸,韩潇,玉县丞。


    甚至本地裴县令,刘县丞,鲍主簿明白过来。


    往西再走一百五十里。


    那能是什么地方?


    只有关卡!


    只有边关城门处!


    这些粮食,竟然是纪炀送给边关将士的?


    等井旭反应过来,马车已经继续出发。


    不过这次车队多了个纪炀,还有小厮平安,跟护卫卫蓝,凌县尉。


    留下的裴县令看着纪炀远去的背影,久久说不出话。


    纪炀来太新县做得头一件事。


    竟然是给边关将士送过冬米粮?


    那一千将士,只怕许久没收到朝廷送过去的东西了。


    井旭更是激动。


    他运的竟然是军粮!


    是军粮!


    纪炀笑:“是捐赠而已,并非真的军粮。”


    至于谁捐赠?


    这也不用说。


    滕显做出的葫芦动画大卖,分给他的一部分银钱全都用来购买粮草。


    在看完灌江府大量资料之后,纪炀注意到这些几乎被忽略的边防兵士。


    他们驻守在这至少十年。


    十年里各处动荡不断,但他们依旧守卫此处平安。


    是,裴家私兵是帮忙了。


    可没有这一千日夜坚守的将士,恐怕连喊私兵的时间都没有。


    纪炀隐隐感觉,能让私兵跟边关将士保持微妙平衡的原因,一定就在这边关城楼上。


    要破题,只能去这关卡处。


    但不带点东西,怎么好上门呢。


    不算浩荡的运粮牛车慢慢前行,边关营地早早有人报信。


    满脸络腮胡的县尉兼本地指挥使,眉头皱得拧不开,语气嘲讽道:“什么笨驴。”


    “官府给我们运米粮?你饿疯了?饿疯了跑几圈。”


    面前的小子急得乱蹦:“指挥使,这是真的,好多牛车,就在来的路上。我可是斥候!斥候!”


    “就你?斥候?老子手底下最差的兵也比你厉害!”络腮胡壮汉更是不屑。


    话是这样讲,他还是让最精锐的斥候前去查探。


    米粮。


    朝廷送米粮?


    朝廷还记得他们啊?


    哪次问灌江城要东西,不是求爷爷告奶奶,还主动送。


    做梦去吧!


    往古博国那边探查消息,都用不到他最精锐的斥候,探查关内的消息更是简单得不行。


    谁料这斥候回来的时候,跟方才乱蹦的小子一样:“指挥使!真的!真的是米粮!小的略略数了数,差不多有三十万斤!”


    三十万斤?


    络腮胡壮汉眼睛一转:“来个笨驴,给老子换衣服,老子亲自去迎!”


    管他为什么送!


    送了他就接!


    络腮胡壮汉心里还是有些不同,随后又把那点期待压了压。


    失望这么多年,还没习惯吗?


    谁知道那边又搞什么鬼把戏。


    但再大的鬼把戏,他都要收下。


    马上入冬,他不能让他的兄弟们,真的饿肚过日子。


    冰冷的盔甲穿上,他也懒得收拾胡子,穿个盔甲已经十分给面子,还想怎么样?


    井旭没想到,他送个粮草,竟然被迎接了两次!


    上次是纪炀!


    这次!这次是将军?!


    井旭也分不清这已经磨损到不成样子的盔甲到底什么品级,下车便热泪盈眶握住络腮胡壮汉的手:“将军!这,这,这都是纪炀给您的!”


    络腮胡壮汉下意识又皱眉,眼看蠢驴两字马上脱口而出,只见旁边马背上坐着傻蛋说的纪炀。


    纪炀。


    纪?:,,.